7/01/2007

香港——自由和经济一起反弹

原文来自经济学人网络版



1997年6月30日晚,英国皇家海军在香港举行了最后的阅兵式,标志着不列颠帝国在这里的殖民统治正式结束。那天晚上下起来的瓢泼大雨如同咒语般预示了这里的将来。查尔斯王子将这座湿透的城市交还给了当时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,然后和最后一任香港总督坐着游艇离开了。当晚,这座城市的新主人,用一个新的“临时”立法机构取代了英国人在这里立下的法律。但是没有异见人士被抓捕,也没有报纸被关闭。

到底是香港改变了中国还是中国改变了香港,看起来这是一个大家很喜欢参与辩论的论题。当然,中国这些年改变了很多,尽管现在在香港的法律依然有争议。但是当大陆和香港一起来庆祝他们的团圆十周年纪念日的时候,他们是有理由沾沾自喜的。这个从未有过历史先例的实验——改变一座城市的主权归属,而又保持它的生活方式不变——成功了。至少,到现在为止。

显然,“香港特别行政区”没有改变的东西比它改变的东西多得多。在街头依然能听到这座巨大的商业机器在轰隆地运转,它的地平线依然折射出这座城市的雄心壮志。政府的办公室里放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,但是那些街道未变的命名依然在纪念着曾经在这里的殖民者。而在它殖民时期建立的政治制度依然约束着这座城市的公仆们。

而且,现在看来,剧烈的波动是几乎不可能出现了。1997年的主权移交仪式本来就只是一个过场,而不是真正改变香港命运的事件。英国在1898年将香港划进了它的版图,“租借”了它99年之久。但是中国从来不承认英国对香港拥有主权,也不承认他们已经在之前的谈判中永久放弃了香港岛和九龙的条约。

不同寻常的是,这次香港主权归属的移交经过了漫长的规划。中国同意将会遵循“一国两制”这个前所未有的计划,2047年之前香港将保留它现有的经济和政治制度,并且享有除外交、国防之外的一切自治权。这也反映了邓小平的高瞻远瞩——在毛泽东“文化大革命”的闭门造车路线走进死胡同之后,他提出了改革开放。而在邓之前,没有一个中国的领导人能够得到像他一样在世界的声誉。

即便如此,还是有怀疑的声音。不论是原住民还是淘金者,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:这里到底是中国吗?1997年,香港已经成为了一个繁荣的服务导向型经济体,并且它建立起了一个先进的、国际化的社会,而中国那个时候只是一个贫穷的农业国家,世界其它地方的工业革命给它带来的伤害依然在隐隐作痛。

香港在它回归之前,有着全球独一无二的政治体系:自由,但不民主。中国那个时候是——当然现在依然是——不自由,也不民主。在八十年代曾有人乐观的认为,中国经济上的改革开放也会带来政治上的改革,然而1989年在天安门广场发生的屠杀事件粉碎了这些人的幻想。对于那一代香港人来说,那是一个足以改变他们一切的时刻。不过,18年以后,香港人发现让他们胆战心惊的不是来自中央政府的可能的镇压,而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、经济泡沫的破碎、禽流感和SARS病毒的威胁。最终香港安全地度过了这些风风雨雨,这三年它的经济处在近20年来最好的时期。作为和世界其它地方一样开放和自由的城市,它向世界证明了自己的应变能力。

中国履行了自己的承诺,“一国两制”的效果也比其他人预想的都好。但是它在将来可持续的成功并不是确定的,这取决于一些主权移交中遗留的问题是否能得到较好的解决,比如建立一个负责任的、权利受到立法会制衡的政府。而关于两条政治路线——“北京派”和“民主派”的争论一天不平息,香港就一天不得安歇。

4年前,中央要求香港政府也通过《反国家分裂法》,香港掀起了反对的浪潮。有一些香港市民认为他们的权益可能会受到侵害,于是他们占领了街道举行示威活动,并最终让这部法律延期。有一些人认为并且希望在这个周末,香港会有一些民主的示威活动。让香港的政治自由,像它的经济一样,重新觉醒。

没有评论: